商报讯(记者 李玉桐)本报21日率先独家选登今年高考优卷满分作文(详见商报21日A7版和厦门商报读者俱乐部但满分作文却未必都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,这些高考作文优卷引起了强烈反响。两天时间,本报热线接到了几十通电话。很多读者纷纷致电记者表示,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水平太差,能评到优卷,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。
多数来电读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,这些作品多数与他们认为的满分作文有一定差距。市民李先生说,高考考生的水平感觉似乎一届届在下降。“难道,真被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说中了‘一代不如一代’?”还有一名考生阅读优卷后,愤然地说,我的作文觉得并不比他们差,怎么就不是满分呢?还有些读者认为,满分作文应该是有华丽文采的。
有位退休的老市民说,作文阅卷并没有标准答案,此外,评分基本上靠阅卷者的个人经验判定,弹性较大,易引发争议也很正常。他认为,公众更需要阅卷者给出打满分的理由。
不过,也有极少数读者表示理解,有读者就说,因为是考场作文,即使是名作家有时也会有难下笔时候,阅卷老师没必要对学生的作文过于挑剔。
亲爱的读者,在你看来,高考满分作文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,什么样的作文能成为示范性“榜样文章”?您对今年的高考满分优卷有何看法?欢迎您来电参与讨论。讨论热线:0592-8675369。
读者观点
怎么像中考学生的作文
“是不是刊登错了,怎么像中考学生的作文啊。”读者张阿姨致电本报记者提出质疑。她说,商报一刊登出满分作文,她就和几名“老三届”同仁坐在一起研究了起来。大家一致的意见是:没有想像中高考满分作文的“秉性”。在她们看来,高考优卷满分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是文笔要好。
张阿姨是本报忠实读者,她的两个孙子今年一个读初三,一个读高二。张阿姨经常帮孙子收集与写作有关的素材。“去年高考后,商报独家选登的几篇高考满分作文就很不错。”张阿姨至今仍深刻地记得,本报记者去年曾采访的满分之作《一蓑烟草任江平》的作者邢雅洁(详见本报2008年6月23日A2版报道)。她说,小姑娘的文字满带聪灵之美,很有才气和文采。她当时将这篇文章给两个孙子读了好几遍,并让他们好好学习这些高考优秀卷。在她看来,这样的满分优卷让人心服口服。
而今年8篇文章中的好几篇,都让张阿姨觉得很一般。她列举说,《这也是一种爱》写餐桌上的父子情,她那读初三的小孙子认为,这样的例子在初中学生的作文中也很常见,评优卷好像过了。此外,文章单纯举实例,离优美之文有一定距离。张阿姨坦率地说,8篇优卷,她最看好的就是《这也是一种芬芳》,读起来有淡淡的美,但是整体感觉一般,“到底是考生都写得差,还是好作文没被挖掘出来?”
考生观点
我的水平绝对在优卷之上
“作文没刊登错吧,确定是今年高考满分的作文?”这名李同学今年也参加了高考。他说,一早看到商报报道以及网站刊登的满分卷后,就和几名同学一起研究。大家觉得,除了一两篇外,某些篇幅的水平当优卷,有失水准。
李同学自信地对记者说,“不敢说自己写得很好,但水平绝对在这些优卷之上。”可能怕记者不相信,他要了记者的邮箱,他说,“我发过去给你看看。”他还不服气地说,“这样的作文能得满分,我们的怎么不行?”
不过,记者昨日致电给李同学邮箱要他的PK稿时,这名高考考生平静了不少,他说算了,成绩都出来了。只是觉得那些作文不应该得满分。
老师观点
华丽优美成不良倾向
优卷实际是矫正
高考作文的水平真是一届届在下降吗?在厦门一中语文老师钟斌看来,并非如此。“从文采角度看,确实没有往年的满分作文出彩,不过,这也不代表就是写得不好。”钟斌和同事看了优卷后说,8篇文章与考生心目中认为的美文有区别,因此觉得有落差,这是能理解的。因为,很多人包括考生就是把优卷等同于华丽文采的作文。
“今年作文题由于出题上的原因,让考生有了套题的可能。”钟斌说,比如《瞬间也是种永恒》这篇,他记得备考阶段,曾布置考生写过以“瞬间”为话题的作文。如果在考场上拿来套这个高考作文题的话,也是容易的。
记者还了解到,评卷过程中,确实有辞藻华丽的美文,不过,并没上优卷,如有篇《这也是一种美》,描写了六朝古都南京,其行文辞藻优美。但有老师说似曾相识,怀疑有套作或抄袭嫌疑而没有判高分。
钟斌说,现在高考作文导向上提倡写真情实感。比如8篇优秀例卷中的《这也是一种爱》、《这也是一种芬芳》等,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看似淡而无味,但越读会发现越有味道。他认为,这类文章就像高中课文中的《项脊轩志》,借项脊轩的兴废,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,表达人亡物在、三世变迁的感慨,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的感情。
“不同年龄的人读这种文章,可能感觉不一样。这种风格的文章多读几遍,也能感觉出这种味道来。给出优卷的分数,也反映出了这种导向。”钟斌表示,这与许多中学生的审美有一定区别。在他们看来,这类文章并无华丽辞藻。
另外,8篇优秀例卷中的《这也是一种问题》(评论三鹿奶粉的)、《这也是一种危机》(评论文坛“快餐”高产的)等文章,个性鲜明,观点明确,从作文角度上看,关心身边的事,对时事关注。“这类文章如果以学生心目中的优卷标准判断,也很难评上优秀,同样是因为文采不怎么样。”不过,钟斌认为,考场作文不可能锋芒毕露,有时温婉含蕴的也可打动评委。
钟老师说,考场作文就如同看美女的角度不同而仁者见仁。学生感觉优卷不怎么好,是因为他觉得与过去的审美观念不一样了。“华丽优美已成为学生们写作的一种不良倾向,高考优卷实际是来了个矫正。优卷不仅只有华丽文采,还可以是有个性的、思考深刻的以及感情真挚的。”
延伸阅读
古体长诗写出
“最牛满分作文”
湖北高考阅卷老师称,其形式和内容都堪称一流
商报讯 记者6月22日采访湖北高考阅卷情况时,多位作文阅卷老师一致介绍,一篇名为《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》的古体长诗(全文附后),被他们评为今年高考语文“最牛满分作文”。
该作文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,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———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,“百感并至,赋诗一首。”诗歌共51行102句,每句七言;后记约70字,也是文言文写作。“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。”武汉某省级示范高中阅卷老师介绍,该作文采用古诗词的形式,虽然是采用历史题材,但表达了敬仰、向上的感情,内容并不空洞。
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是:请以《站在____的门口》为题写作文。
(据《楚天都市报》)
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
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(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),广州起义暴发。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,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。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,数百清军围之,起义军多战死。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,收烈士之骸,止得七十二具,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。九十七年之后,时值腊月,会天大雪,余滞于广州,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。止于其门,百感并至,赋诗一首,诗曰:
赤焰难明赤县天,百年群魔舞翩跹。国土已破何人见,金瓯早缺有谁怜?
皇祚不复天威去,天朝迷梦化为烟。五口通商香港失,断鸿声中夷舰现。
圆明园中尽烈火,太和殿里无君颜。水师已覆巨舰沉,黄海之水腥且咸。
春帆楼上条约订,马关之约逆臣签。大沽台上炮声隆,将士陈尸国门前。
新鬼啾啾旧鬼哭,京洼难日见炊烟。宣战诏书何处寻?言说帝后西秋狝。
辛丑条约庚子恨,落日秋风哭宝剑。六十年来伤国步,八千里外吊民残。
空向长河咒逝川,不尽国愁在斯年。四万万人齐下泪,天涯何处是神州?
民穷国敝割土地,偿银赔款年复年。可怜越女夜夜哭,半国殖民半封建。
(原诗102句,此为截选)
链接
从作文的评分标准看,除了基础等级外,作文发展等级有4个,即文章深刻、丰富,有文采、有创新。具体包括了12个评分点:1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;2、揭示问题产生问题;3、观点具有启发作用; 4、材料丰富;5、形象丰满; 6、意境深远; 7、语言生动,句式灵活 ;8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; 9、文句有意蕴;10、见解新颖,材料新鲜、构思精巧 ;11、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;12、有个性特征。 (李玉桐 整理)